讨论议题
介入手术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以及微创外科手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目前每年的各类介入手术数量已达数百万例。然而,现行的介入手术装备仍然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例如术中的X光投影成像难以充分展示复杂病变和组织的三维结构、在紧张的手术过程中医生没有充足时间解读复杂的病变影像、新兴的介入手术机器人技术仍需解决三维路图导航并实现精准的受力反馈等,这些难题有待医工双方紧密合作共同解决。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分析技术在临床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本次论坛专门邀请了资深理工科和医学专家共同探讨图像引导的介入手术前沿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线回答观众问题,通过思想碰撞促进医工交叉融合创新
报告嘉宾:郑国焱 教授
报告题目:多孔手术机器人影像智能引导关键技术研发
报告人简介
郑国焱,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医学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外科、医疗机器人等相关技术研究。主持国自然重点支持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课题1项。发表 SCI 期刊论文143篇,其中 Q1 区论文53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有22篇,总影响因子749.5分,Google 引用次数约为8100次。获得8项美国和欧洲发明专利授权、3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在 Elsevier 和 Springer 出版编著3部。
报告摘要
本报告讨论课题组近期在研发多孔手术机器人影像智能引导关键技术方面的进展。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影像分析技术自动识别手术场景和手术器械,感知术中状态。同时基于双目视觉技术实现手术场景的三维重建,从而将术前影像分割得到的三维模型同术中三维重建点云进行精确配准,以精确指引医生术中操作。
报告嘉宾:滕忠照 教授
报告题目: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定量评估: 大数据和AI时代里的精准中风预防
报告人简介
滕忠照博士于1994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就读本科,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流体力学专业),于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放射学专业)。目前滕博士是剑桥大学放射系心脑血管影像研究组负责人,在主流医学和工程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包括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Circulation, JACC, Nature, Radiology, Atherosclerosis, IEE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等主刊和子刊。现任剑桥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影像研究组负责人,南京景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脑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 委员。
报告摘要
脑卒中是我国第一致死和致残病因,主要由于血管粥样斑块破裂导致。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病灶狭窄度决定治疗策略。该方法具有巨大局限性,例如需要对8个病人动手术,才能预防一个中风。研究表明,斑块内部组分结构和所承受的机械作用力与病人症状更为相关。本次讲座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血管壁磁共振影像组学稳定性和临床意义;2. 活体影像和血液动力学分析在评估粥样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报告嘉宾:朱海东 教授
报告题目:真实世界中基于介入的中晚期肝癌治疗策略探索
报告人简介
朱海东博士,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东南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 UmbertoI 医院介入放射学 Fellow。长期致力于介入临床实践、临床科研、器械研发和转化等。在 Lancet Onco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J Hepatol., Int J Surg., Acta Biomater. 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总干事,中国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中心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介入医学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
报告摘要
肝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国每年新发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一半。以化疗栓塞为主的介入治疗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系统治疗得到迅速发展,联合和 MDT 模式成为治疗的共识。但现有肝癌国际指南不适合中国国情,多项指南中对特定场景仍缺乏明确推荐,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探索更佳的治疗策略。本次讲座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介入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应用;2、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实践中的困惑。
报告嘉宾:王峰 教授
报告题目:狭窄颈动脉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报告人简介
王峰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卒中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周围神经介入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兼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中心分会副主任委员。任《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副主编,《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 2002年获“大连市青年职工创新创效能手”称号。2020年获人民网授予的“群众满意的医务工作者”称号。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及参与主持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文章100余篇,SCI 文章15篇,总影响因子50分。主编及参编著作8部,主译著作2部。
报告摘要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及时有效的治疗颈动脉狭窄可以有效的降低卒中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是预防卒中的关键。目前认为,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发生卒中的风险越高。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是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但是实践中也发现,一部分发生卒中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狭窄程度并不明显。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比较准确的预测狭窄颈动脉卒中风险的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本研究应用 CTA 资料,采集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形态学信息,建立几何模型。测量狭窄程度及形态学因素参数。进行血流动力学模拟计算,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初步建立一种预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方法,筛选出可能发生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高危颈动脉狭窄病例。
主持人简介
王洪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09-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先后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员,2014年于大连理工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大数据统计建模分析,所构建的可变形数字中国人图谱在人体建模仿真、医学影像分析领域取得诸多应用,初步形成全国范围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领域顶级期刊以及Nature旗下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Medical Image Computing Seminar学会副主席并作为主办方主席举办MICS第七届年会。